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歷史陳列,立足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聚焦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挖掘歷史細節,突顯關鍵人物,全面生動準確地展現中共三大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中共三大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創建時期進入大革命時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會議。大會正式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有力推動黨和革命力量迅速壯大,推動黨從比較狹小的圈子走向更廣闊的政治舞臺,成為黨建設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新起點,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著巨大的歷史功績。
展覽通過文物、照片、圖表、繪畫創作及立體場景等展陳手段,融入數字化多媒體新技術,將現代科技與歷史敘事相結合,講述紅色故事,營造歷史氛圍,渲染革命情感,立體生動地還原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歷史。
序廳
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開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仍然處于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狀態。面對著帝國主義列強極力擴大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和爭奪不斷加劇的形勢,新生的中國共產黨通過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過革命斗爭的實踐,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任務。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更明確地認識到,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凝聚共識——中共三大的召開
歷經數月籌備,各地代表會聚廣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大會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等重要文件,選舉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大會確定以國民革命運動為黨的中心工作,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解決了中國革命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加速了推進民主革命的進程,這是中共三大的重大歷史功績。
風起云涌——掀起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中共三大后,共產黨人積極推動國民黨改組。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革命的新局面迅速形成,中國大地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廣大共產黨員以滿腔的革命熱情,積極動員和組織工農革命群眾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并在國民革命軍中艱苦斗爭、奮勇殺敵,推動北伐勝利進軍,形成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大革命也空前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壯大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力量。
凝聚共識——中共三大的召開
歷經數月籌備,各地代表會聚廣州。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大會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問題,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等重要文件,選舉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 大會確定以國民革命運動為黨的中心工作,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現國共合作,解決了中國革命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加速了推進民主革命的進程,這是中共三大的重大歷史功績。
深圳信可威20年專業從事上市企業展廳設計、展覽展示活動策劃、展臺設計搭建的優質、優秀、性價比高、價格透明、靠譜、優惠便宜實惠最好展廳設計公司,憑借多年的市場經驗和質量保障,為客戶提供前期策劃、設計創意、現場搭建和維護、倉儲、全國巡展等全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開發商場、專賣店規劃、設計、制作、會議活動策劃和現場布置、平面廣告創意策劃等多項服務。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湖北省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考古成果,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公園以展示“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體的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及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為核心,同時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呈現了一幅楚文化及荊楚歷史風貌的壯麗畫卷。龍灣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則是盛楚文化的代表——楚王離宮建筑群(章華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家園囿宮殿遺址,總占地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放鷹臺遺址群,西部為黃羅崗遺址,共同構成了龍灣遺址的宏偉格局。
安徽科技館,這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科技殿堂,以其獨特的建筑設計和豐富的展覽內容,吸引著無數科技愛好者和求知者的目光。館建筑整體設計采用宇宙動態運行的科普理念,通過優美的空間螺旋曲線,形象展示太空運行的奧秘。項目建設堅持“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標準,突出青少年科普教育功能定位,注重科學精神的引領,強調兩者之間既要錯位互補、又要有機融合,共同打造全省科學普及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的主陣地。
當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通過 AI 修復技術重現色彩,當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借助 3D 打印技術實現 “數字復現”,當觀眾戴上 VR 眼鏡 “走進” 虛擬的元上都遺址 —— 智慧博物館正以科技為筆,重新書寫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敘事方式。科技不僅為文物筑起更堅固的 “防護盾”,更打破時空界限,讓千年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成都科學館以“星云狀”建筑外觀為核心意象,占地面積約9.2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6萬平方米,其造型如振翅欲飛的星際巨艦,銀色金屬屋面在日光下折射出流動的光澤,宛如宇宙塵埃凝聚而成的動態星云。
許多重要場所的紅色展廳,其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和技術的結合,更是對歷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與展現。然而,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紅色革命展廳作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面臨著諸多難點和挑戰。只做有文化內涵的設計,我們結合多年的黨建品牌設計經驗,總結出一下幾個關鍵點,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探尋答案。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基。黨的”十八大”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保障。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隧道作為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橋梁,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希望。隧道博物館,這座國內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心生敬畏、心馳神往的地方。它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座時間的隧道,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追尋中國隧道的輝煌足跡。
在CEATEC盛大舞臺上,索尼公司以其“面向未來,所有能力的人都能分享Kando(情感)”的主題展位,向世界展示了其對包容性設計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的展示,更是一次關于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探討。
2025年早春,黃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德州黃河文化展廳內卻已涌動起“文化”的春潮。經過改造提升的黃河文化展廳,已然煥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條承載德州治黃記憶的“紅心一號”吸泥船,承載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紅心一號”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劈波斬浪向我們駛來,在新時代講述著新的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