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航空先驅博物館位于洛伊特斯豪森,是一個專門探索歷史上首次受控動力飛行的博物館。這個新設計的博物館不僅向航空先驅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致敬,還讓參觀者深入了解飛行的物理原理和早期人類征服天空的故事。
博物館的兩層常設展覽以出生于洛伊特斯豪森的航空先驅古斯塔夫·魏斯科普夫為中心,通過獨特的展品和歷史圖像,以戲劇性的手法講述了早期飛行的歷史。展覽的第一部分聚焦于飛行歷史的“里程碑”,探討了“首次動力飛行之謎”,這個問題成為了整個展覽的核心。
在展覽的第一部分,參觀者被帶入一個黑暗的背景中,墻壁上閃爍著各種飛機的圖案,構成了韋斯科普夫調查的背景。明亮的關鍵視覺效果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圍繞首次動力飛行之謎的敘述順序。參觀者需要根據各種線索、展品支持的線索以及圖畫小說來做出自己的決定。
展覽的亮點是飛行器“一號”21B(復制品)的呈現,據說魏斯科普夫于1901年用它成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受控動力飛行。展覽中它被呈現為“飛翔”的姿態,懸停在基座上,就好像它即將起飛一樣。背景的燈箱和膠片投影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印象,播放地平線和云層的圖像,從而在視覺和大氣上支持飛行器的“起飛和飛行”。
第二層展覽包含了技術和文化歷史敘事層面,展示了發明家、冒險家和紀錄獵人在“永遠更高、更快、更遠”的競爭中的故事。這些故事在單獨的展柜中呈現,類似于神社。中心是“飛行實驗室”,各種實踐站具有實驗室的設計特點,鼓勵人們對使人類飛行成為可能的物理和技術條件以及現象進行有趣的實驗。
從這一層,參觀者還可以通過AR雙筒望遠鏡對飛機有一個新的視角,獲得更深入的信息。這里還放映描繪其他航空先驅的短片。展覽以“空中大師”展柜結束,這是一個僻靜的區域,邀請游客通過投影和聲學情境與這些“大師”相遇。
古斯塔夫·韋斯科普夫航空先驅博物館通過其創新的展覽和互動體驗,成功地將飛行的歷史和科學呈現給了公眾,為所有年齡段的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航空歷史和科學的機會。
2025年早春,黃河咽喉岸畔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德州黃河文化展廳內卻已涌動起“文化”的春潮。經過改造提升的黃河文化展廳,已然煥新呈現在我們眼前,那條承載德州治黃記憶的“紅心一號”吸泥船,承載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紅心一號”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劈波斬浪向我們駛來,在新時代講述著新的敘事。
紅色展館的設計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更是歷史與情感的交融。運用好設計巧思,可以讓紅色展館成為一座生動的歷史課堂、一座情感的共鳴之所。在數字化與創意并進的今天,如何打造出吸引觀眾、觸動心靈、還原歷史的紅色場館?成為時代的命題。
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酒文化是串聯歷史、藝術與生活的紐帶。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積淀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空間?我們以“沉浸式文化傳承”為核心,推出酒文化主題館設計方案,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與科技手段,構建一座跨越時空的酒文化主題空間,讓每一個造型都傳遞酒韻文化的內涵。
一座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現代展示技藝完美融合的殿堂,坐落于紹興市越城區東浦街道的浙東運河文化園內。這座宏偉的建筑,以其34000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傲立于綠意盎然的文化園區之中,仿佛一艘穿越時空的巨輪,引領著每一位訪客駛向那遙遠而輝煌的歷史彼岸。博物館以“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為主題,旨在打造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向世人展示一幅波瀾壯闊的浙東運河史詩畫卷,一部熠熠生輝的越地文化華章,以及一幅寧紹山水交相輝映的風物長卷。
在福建博物院的廣闊展廳內,一場穿越時空的壯麗史詩正悄然上演,它引領著每一位踏入這片神圣領域的訪客,深入探索福建古代文明的璀璨與輝煌。這便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博物院基本陳列”,一個匯聚了數十萬年歷史精華,以文物為筆,以時間為軸,精心勾勒出的福建古代文明長卷。
安徽科技館,這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科技殿堂,以其獨特的建筑設計和豐富的展覽內容,吸引著無數科技愛好者和求知者的目光。館建筑整體設計采用宇宙動態運行的科普理念,通過優美的空間螺旋曲線,形象展示太空運行的奧秘。項目建設堅持“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標準,突出青少年科普教育功能定位,注重科學精神的引領,強調兩者之間既要錯位互補、又要有機融合,共同打造全省科學普及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的主陣地。
5月中旬,深圳自然博物館展陳工程項目完成招標定標工作,四個標段分別由中建八局二公司、金大陸展覽、復旦上科多媒體、絲路中標,項目正式進入展陳施工實施階段。
龍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湖北省潛江市西南約31公里的廣袤大地上。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還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考古成果,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前來探尋。公園以展示“天下第一臺”——章華臺為主體的龍灣遺址考古成果及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環境為核心,同時集考古科研、展示展覽、休閑游憩、研學拓展、文化創意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呈現了一幅楚文化及荊楚歷史風貌的壯麗畫卷。龍灣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上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核心區域則是盛楚文化的代表——楚王離宮建筑群(章華臺),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王家園囿宮殿遺址,總占地面積達100.9平方公里。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放鷹臺遺址群,西部為黃羅崗遺址,共同構成了龍灣遺址的宏偉格局。
南充,這座鑲嵌在四川盆地東北部的璀璨明珠,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嘉陵江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輕輕環繞著這座城市,為其帶來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如今,讓我們一同走進南充市博物館的“嘉陵長歌——南充歷史文化陳列”,去探尋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印記,感受嘉陵江畔的文明魅力。